近日,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产销量快报。2025年3月,赛力斯总产量为25,466辆,同比下降27.07%;总销量为24,609辆,同比下滑34.43%。2025年一季度累计销量68,368辆,同比大幅下滑40.1%。在新能源车型方面,3月产量为19,355辆,同比下降27.61%;销量18,805辆,同比下降32.1%。2025年以来,赛力斯已连续三个月销量不足2万辆,如此大幅的产销量下滑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变化密切相关——智能化和性价比已成为行业核心竞争点。
目前,问界M7和问界M9是赛力斯的主销车型。尽管赛力斯在3月的产销快报中特别强调,问界M9一季度销售23,290辆,同比增长117.83%,但实际情况是:2025年1月销量较去年12月减少2,000多辆,2月销量更是直接腰斩,仅售出5,242辆。快报中的同比增长对比的应是2024年一季度的数据,而问界M9于去年2月26日才开始批量交付,用今年三个月的销量对比去年仅一个半月的销量,其公关团队真是“公的一手好关”。
过度依赖一两款车型的成功,也是导致赛力斯销量下滑的原因之一。与问界M9的“腰斩”类似,问界M7的销量也遭遇了大幅下滑。在越来越多车企转向15万-25万元主流消费市场的当下,赛力斯显然未能完善其市场布局。
华为“红利”的消退同样是赛力斯面临的挑战。随着智界、享界、尊界等车型的发布,问界不再独享华为的技术赋能。而3月比亚迪发布“天神之眼”智驾系统,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探至10万-20万元市场,问界的技术优势和智能化标签逐渐失去“魔力”。
平心而论,问界M9能在高端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,甚至展现出重塑高端豪华SUV格局的潜力,倒逼BBA等传统豪华品牌加速智能化转型,提升了消费者对国产自主品牌的信心。然而,在智能化竞争升级、车企价格战愈演愈烈的今天,赛力斯正面临巨大挑战。
能否在竞争中突围,关键在于赛力斯能否争取到华为更优质的资源支持,避免与其他“界”字辈车企陷入同质化竞争。此外,开拓中低端乘用车市场,突破高端车型的市场容量限制,已成为赛力斯的当务之急。而最核心的竞争力仍在于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提升——无论是蔚来的服务体系、理想的产品迭代能力,还是小米的社群运营,都是值得借鉴的方向。
总而言之,赛力斯一季度的销量下滑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“技术驱动”转向“规模化与综合能力”的竞争阶段。在此背景下,赛力斯能否整合核心资源、重塑竞争优势,再创销量佳绩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